在不同的应用领域,关于散热器的解决方案的工程决策可能取决于成本和性能。理论上,似乎很容易得到低成本的产品,以满足性能要求。事实上,当面对过高的价格时,客户往往会选择改变性能规格(切换到不同的芯片)或牺牲一些性能(如根据情况降级芯片)。然而,在某些情况下,如果不能牺牲性能,就需要更昂贵的冷却方案。
比较几种热管/蒸汽室型散热器的性能和成本:
性能:使用FloTHERM CFD软件包计算散热器的整体ΔT。
成本:假设批量足够大,硬模的投资成本不会反映在单价中。此外,单价是相对于低成本的解决方案(1x, 1.1x等),因为增加批量将降低单位成本。
散热器设计参数
热源功率:250w
热源尺寸30×30 mm
环境温度:25℃
空气流量:40立方英尺每分钟(CFM)
冷凝器:可扣式翅片尺寸115*85* 65mm
请注意,我们没有指定Tcase/Tjunction max,因为本文的目的不是选择一个特定的解决方案,只是为了显示一些基本参数的变化导致的计算差异。对于不熟悉Tcase重要性的机械工程师来说,这里是一个简要的说明。Tcase高温减去室温给出了“热预算”,它须大于散热器计算,以确定散热器性能的通过/失败。例如,当热预算为40℃时,要求包含散热器和散热器的散热器小于40℃。
让我们从基本的设计开始,然后深入到复杂的过程,看看设计是如何影响性能和成本的。
1. 铝或铜基热管散热器
从热管与热源的接触界面来看,这是传统的热管散热器设计。4 u型热管在与热源接触前,先焊接在铝或铜基体上。热量通过底座才能到达热管。
4根6mm热管除了弯曲外,没有进行其他二次操作,虽然在本例中热管与底座的接触部分略平。
FloTherm模型显示散热器温度比环境温度(78.9°C - 25°C =基准温度-环境温度)高53.9°C,我们将此温度作为性能基准,将成本基准作为1x。
如果需要更高的性能,可以用铜基代替铝基。铜基的导热系数是铝基的两倍,因此铜基的性能提高了2.3℃。铜底座设计成本比铝底座高5%,重量也略有增加。
2. 直接接触热管散热器
这种设计允许热源与热管直接接触,消除了散热器底座和接口材料(用于将热管固定在底座上的焊料)。然而,为了获得必要的表面平整度,须对热管进行机加工(二次加工)。
由于热管直接与热源接触,该设计将散热器的性能提高到49.3°C,比基准提高了4.6°C,比使用铜底座的设计提高了2.3°C。但需要对底座(热管嵌槽)和热管进行额外的加工,成本是基准设计的1.1倍(贵10%)。
3.u形均温板散热器
在这个方案中,一个u形的蒸汽室代替了四个6mm的热管。在设计上,它类似于直接接触热管散热器,两者都允许热源CPU直接接触两相组件。在选择这种设计时,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,散热器供应商是否可以制造一件式的蒸汽室,因为传统的两件式设计不能弯曲成u形。
与直接接触热管设计相比,蒸汽室方案的性能提高了21.5%(11.6°C),而成本仅提高了4.55%。然而,增加的蒸汽室壁厚导致大约75克的散热器重量增加。
4. 三维蒸汽室散热器
在本设计中,散热器底板是一个蒸汽室,它与垂直冷凝器热管共享一个贯穿的蒸汽通道。在制造阶段,将8根开放式热管钎焊到有开口的蒸汽室中;蒸汽室与热源直接接触,将热量沿XY平面均匀分布,并通过垂直热管输送到翅片上。
这种设计性能好,但成本较高。与接近的竞争对手的u型蒸汽室设计相比,它的温度低了近2度(性能提高4.9%),但价格却翻了一番(多117%)。
然而,应该指出的是,这个案例并没有充分突出3D气室设计的潜在优势。随着所需底板尺寸的增加,这种解决方案与u型气室设计之间的性能差异也会增加。
通过改变散热器材料或两相部件,可以获得可观的性能提升,从基准的铝基散热器到3D蒸汽室解决方案,提高了17°C的性能,但成本高出150%。
散热器性能与成本比较
用导热性更好的铜材料替换基底,或将热管直接与热源接触,可以获得大约7%-15%的性能提高和成本增加(相对于基线)。
给定应用参数,总体值的设计可以是蒸汽室散热器。尽管它比基准测试贵了15%,但性能却提高了28%(提高了15.2°C)。